四川纳溪:土地治理便耕作 特色种养促收益
点击: 时间:2017-03-01 17:39 作者:无繁 来源:四川农民日报
第一农经网 曾经的四川泸州市纳溪区是一个穷乡僻壤的偏远地带,如今农村土地治理工程使得纳溪区旧貌换新颜,一片良田美宅,“地增效、乡村美、民增收”已成为纳溪农业的关键词。带来这些变化的是什么呢?
“格田”整理成大功臣
“原来只有5亩田块,整理后足足有6亩!”2月26日,大渡口镇天堂村村民罗彬说到自家承包田得以 “扩容”时,喜悦之情溢于言表。而罗彬的承包田能得以 “扩容”,“格田”整理是大功臣。
在实施“格田”整理前的纳溪乡村,随处可见不规则的田块,阡陌纵横、田埂窄、耕作难的问题尤为突出,人工耕作费力不增收,机械耕作进不来,很多村民干脆放弃耕种,肥沃的稻田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撂荒。

自2012年以来,纳溪区国土部门争取到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后,就开始对全区集中的正沟田、水冲田实施小田变大田的 “格田”整理,统一重新将田埂用条石和混凝土加高加宽加固、建排灌渠,让昔日的正沟小田、水冲田全部变成了机械可以自由出入的标准化“格子田”。纳溪区在实施 “格田”整理的同时,还对道路等生产基础设施进行全面改造,通过建设四通八达的水泥路机耕道,彻底改善乡村的生产生活条件。通过“格田”整理,乡村容貌和村民生活得到“升级”,稻田的质量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,昔日撂荒的田块一举变身为 “香饽饽”,让农田“含金量”陡增。
“原来田块小道路窄渠未通,插秧、收割、脱粒、运输等所有程序都靠人力;田地整理后机械代替人力,效率和产量更高不说,一亩田的成本也要比原来节省近300块钱;加上消除扩容的那些田埂面积,1亩至少要节支增收500元。”罗彬说。
特色种养促农增收
“王主任,明天中午麻烦你帮我们弄一桌200元标准的农家豆花饭哟,我们有6个人来你村头钓鱼,顺便帮我们买只土鸡带回去……”2月24日,大渡口镇天堂村村主任王昌海又接到好几个订餐电话。“这‘小块并大块’”的土地整治后,村民除了种水稻,还在稻田里养起了生态鱼。秋收后,每到周末就吸引了不少城里人前来垂钓,农民靠着卖生态鱼或农家饭菜,一个月下来也有几百到上千元的收入。”王昌海介绍说。

纳溪区在土地整治中,不是单纯为整治而整治,而是结合各村特色,与推进“美丽乡村”建设相结合,聘请专家,按照“突出重点、集中连片、合并规划、综合治理”的原则,统筹兼顾“田、水、路、林、村”,因地制宜,科学制定村庄发展规划,完善设施配套,改善居住条件,传承生态文化,保护乡土风情,逐步摸索出一条“依托土地整理,促进农村发展”的新路子,实现农业增效、农村增色、农民增收的综合效应,推动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。
2013年,大渡口镇天堂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后,村民纷纷将“小块并大块”的稻田放养优质生态鱼,有的甚至直接将之改成山坪塘专门养鱼,对外放钓。目前,全村稻田养鱼和山坪塘水面达到800多亩,年产优质生态成鱼30多万斤,实现卖鱼收入超过300万元,成为纳溪区最大的稻田养鱼垂钓基地。而更多的农民在土地整治后都进行了流转,村民依然在自家的土地上干活,但赚的却是土地的租金和帮业主打工的两份钱。

据纳溪区国土局机关党委书记李模楷介绍,5年多来,纳溪区共实施土地整治项目26个,累计投入资金2.7亿多元,建设规模达22.32万亩,新增耕地2.58万亩,新建田间道水泥路240公里,项目区农民较全区人均纯收入高出近1000元。
(第一农经整理)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