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2岁的王奶奶坚守传统手艺50多年 只盼它能传承下去
点击: 时间:2019-05-01 23:29 作者:燕鼠 来源:第一农经
岁月悠悠,从科技落后的古代到现如今各种机械化的现代社会,很多手工艺渐渐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,有的已经彻底失传,有的也正在濒临失传。比如篾匠,这个行业早就成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只是随着塑料制品、金属制品的出现,篾制品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,已经越来越少见,甚至已经逐渐被淘汰了,面临着手艺失传和消亡的危机。

今年72岁的王奶奶就是一个篾匠,她从十余岁开始学习编制篾制品,五十几年来,她的生活就是伴随着篾条和各种各样的劳作工具,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,刀、尺、钻、锯、刨、钳和针等,是她身边必不可少的工具,她用一双巧手,将一根根的篾条,编织出了各种艺术性极强的竹制品,如凉席、筛子、淘箕、鸡笼、蒸笼、菜篮等。

王奶奶告诉大家,篾匠手艺是一个很考验人耐性的细致活,往往坐下去就是一整天,手里就没有得闲的时候,这个手艺是要经过多年磨练,才能达到熟练精巧的程度,没点耐心的人,是没办法靠这个手艺吃饭的。毕竟,一个篾匠,想要做出一个篾制品,往往从将竹子锯成竹节,剖成篾条或竹片,再到编织成竹器,整个过程需要经过很多的工序,砍、锯、剖、切、削、磨、拉、撬、编、织等缺一不可,这些都是需要手工操作的。

王奶奶这个手艺,也是从祖辈那里学来的,她说,从小她父母就告诉她,篾条要青白分明,粗细程度也要非常均匀,不管编什么,都要精巧漂亮,或者方圆周正,表面要光滑细腻,摸上去不能有刺,要让所有的竹制品都圆圆润润的,要将这个手艺发挥到极致,并不一件简单的事。

然而,现在竹床、竹箱、竹壳热水瓶等都已经快变成文物了,逐渐被席梦思、旅行箱等所取代,淡出了生活。随着社会的变迁,现在也只有七老八十的老人家才有这个手艺了,年轻人都已经不学这个,宁愿外出打工,也不学祖辈留下来的这个手艺,几千年来老祖宗流传下来的这个传统民间手艺,已经面临失传危机,王奶奶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,坚守这个老手艺50多年的她,由衷的希望这个手工艺能够一代代地传下去,不要消失。

怎么样,你们小时候是不是经常看到老人编制竹制品的场景呢?只是如今,即使在农村,这种场景也变得越来越少见了。

希望这种传统的手工艺,能够重新获得重视,不要断了传承才好。
(第一农经整理)
分享:
下一篇:没有了